您好!欢迎进入朱旺景区官网


联系我们
服务热线
0563-8055858
邮箱:jdxzwc@163.com
地址: 安徽省旌德县朱旺村
当前位置:朱旺村 > 关于朱旺 > 历史文化 >
朱旺村与旌德紫阳朱氏
浏览: 发布日期:2019-01-07
  今之朱旺村原名钟汪村,为钟少师率族人所建,至今应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(详情无考)。
而紫阳朱氏来旌则不到一千年的时间。北宋方腊农民起义(1120~1121)之后,时任绩溪主簿的朱礼避乱迁太平。其孙朱荣游旌德,见西溪里(疑是今孙村乡玉溪村绵川洞)一处,“山川秀丽,乃置田筑室而居”,“五世义居,皆愿聚而不愿散,皆愿合而不愿分,文风义气,蔼著乡评”。然“子孙繁衍,地僻而难容众”。直至南宋嘉定(1208~1214)年间,先有朱五九迁至钟汪村的上村,与钟氏毗邻;元中统(1260~1264)年间,又有朱开先迁至钟汪村的下村,与葛氏毗邻;至元大德(1297~1308)年间,兴仁乡李村(今兴隆乡大礼村)万户戴仁甫“慕吾朱氏声势,人生豪杰,故以女婚吾祖天骐公”,进而促朱天骐一门老小,更带砖瓦杂物,“由西溪里徒其室百梁厅”。紫阳朱氏从西溪里析出或再析出异居的主要村落还有,旌北的十五都、汤村、大现村(今蔡家桥镇下大兴)以及泾县的枫坑等地。
人虽异居,谱宗续修,支干蕃衍,族风绵延,皆能承绍先德,父爱兄和,修身正家,振作乡邑。至明中叶正德(1506~1522)年间,钟汪村的紫阳朱氏上、下村“二派并兴,故名为朱汪村也”。
     紫阳朱氏本因朱熹(南宋理学宗师,被尊为“文公”“朱子”(1130~1200))居紫阳山,创紫阳书院,而以紫阳为郡望。明嘉靖年间(1541),旌德紫阳朱氏与皖、赣、闽等地的朱熹后裔和族人一起,参与了由朱熹后裔发起的统宗修谱运动。大家都遵从朱熹的处理办法:因前世数不可考,故认定唐天祐中(904)由歙县篁墩受命领州兵3000,往婺源任制置茶院的朱瓌(gui)为紫阳朱氏的一世祖。这样,旌德紫阳朱氏始祖朱荣与朱熹就同为朱瓌的九世裔孙。
    统宗修谱运动进一步强化了程朱理学对旌德紫阳朱氏一族的影响,尊祖敬宗,孝亲睦族,礼振家声的门风更盛。这些非常有利于其依靠家族的力量参与到,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加速的,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中。以致在清朝中期,在朱旺村和大礼村的紫阳朱氏中,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儒商。他们的足迹遍布扬州、金陵、苏州和庐州等广大地区,他们在县乡文化教育、公共建筑以及赈灾捐助等方面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。乡民们将“朱家兴旺”的概念植入了“朱汪村”的村名中,“朱汪村”也就被叫成了“朱旺村”。
朱旺村的上村和下村在宋~清的都坊设置中,分属十四都和十五都,并发展成了千户大村,但“朱旺”村名却一直被整体冠用。
    清乾隆年间(1787)旌德紫阳朱氏在朱旺村下村宗祠—萃涣堂共同完成了族谱的第七次编修,延用清康熙修谱时设立的十六字辈份排行:永守家则,德懋元良,学于先正,文祉其光,共录入7400余丁。这时在大礼村(也已越千户)、汤村和泾县枫坑等大型村落中,紫阳朱氏都成了主要的姓氏。
    此后,由于战乱*和大变革,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,但族谱所留下的文字和残存的明清建筑,还是为紫阳朱氏的裔孙们保存了追忆的可能,为我国真实的民间社会发展史提供佐证。
据旌德县誌记载,旌德县人口曾从清咸丰三年(1850)的50万,锐减到清同治三年(1864)的不足3万。
   
    附记:朱元吉,旌德兴隆大礼村人,朱氏后裔,合肥工业大学退休教授,此文为作者根据相关文史档案记载所著,考证了朱旺村的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