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进入朱旺景区官网


栏目导航
朱旺游记
联系我们
服务热线
0563-8055858
邮箱:jdxzwc@163.com
地址: 安徽省旌德县朱旺村
当前位置:朱旺村 > 朱旺游记 >
怀想朱旺古村
浏览: 发布日期:2019-01-07
本文为宣城电视台宣城记忆电视专题片《怀想朱旺》解说词。  
   烟雨蒙蒙中,一幅小桥流水人家、古朴纯粹的江南水墨画徐徐展开。朱旺,在皖南众多的古村落中,她的景致和故事都足够独特。  
    村子背倚群山,面向东南而呈扇形展开,步日朝阳,地形平坦,村口大片良田,俯瞰之下整个村落宛如开屏的孔雀,灵动耀目。静静的朱溪河自村中央蜿蜒淌过,将村子一分为二,而座座石桥就像是河两岸的青梅竹马们说笑间牵起的小手,没曾想一牵就握牢了几多个朝代的兴衰过往。  
   那么朱旺,她到底能有多大的年岁呢?这还得从朱旺与徽州的渊源说起。朱氏宗谱记载,朱氏为轩辕帝之后。大约在汉代时,朱氏的一位先祖名叫朱博,做官到了新安,任新安郡侯,就是这位朱博在任时奏请朝廷将新安改为徽州。从此朱博及其后人仕游辗转于徽州地区,大约在元代初年时,其中的一支迁徙到旌德,并选择来到朱旺这个地方建村而居,繁衍生息。这么算来,朱旺的历史已经有1300余年了。  
    千年之前,朱旺的先人为何偏偏相中了这块土地?而整个村落的布局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?从古人极为考究的风水学分析,所谓“气”的聚散可以决定一个村落的兴与败和一个家族的荣与衰。而“气”则必须由“形”来表现。所谓“气”者“形”之微、“形”者“气”之著。朱旺人可以说将这“气”与“形”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。无论是背倚巍巍的高山,还是村前如玉带环绕的河流,以及整个村子如孔雀开屏般的布局都试图充分表现这一点。  
    朱旺村名的含义其实很浅显,即朱家兴旺之意。史料中可见,明清时期,朱旺村的确兴盛,石坊高耸,宗祠巍峨,庙宇香火缭绕,戏台鼓乐常鸣,商贾如云,店铺林立。当时以朱姓族人居多,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(1130——1200)的后裔。历史上出过多位著名的雕刻家、书法家,还出过兄弟翰林朱则波、朱则淡,道台朱良聪等人物,现代经济学家朱剑农也是从朱旺走出去的。朱旺现存完好的大小徽式建筑共47座,大多为明清所建,青砖黛瓦、马头墙,大户人家的屋子更是雕梁画栋、极尽奢华,诉说着醒目的富庶和地位,同样寄托着主人一份份美好的期盼和追求。这些天井的设置除去通风采光的实用功能,更蕴含着取“四水归堂”之意,即让上天所降的阳光雨露当然还有财气汇聚于此,不至落入外人的地盘。当年那些足不出户的小姐太太们正是在这方小小天地中,晨沐朝阳,夜观星斗,尽情地释放着她们心中对村外世界的种种猜想和向往。而族人的风光,源于商贸经营的兴盛。当时朱旺拥有闻名于皖南一带的几个大商号。其中的 “菜子号”是当铺,分店开到了周边的泾县、郎溪等地;有经营中药材的“兴隆号”,雅致的花格子柜台,门柱上的对联颇有讲究,上联为:司静是养生妙术,下联是:绝欲乃延寿良方,只字没提卖药,却把养生益寿的道理展露无疑,从中可见朱旺儒商的修养和个性;另外“乾元号”经营着房产买卖和土特产品。一个小小的山村,拥有这么几大商号,在当时是不多见的。 富裕起来的朱旺人开始规划更美好的梦想。明清之时,他们就开始对营造园林情有独钟。除私家庭院外,当年不大的村中居然建有三个公园和一个植物花卉园。无论是于狭小庭院中的匠心独运,还是这公共花园中的着意经营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致。朱溪河,弯弯曲曲600来米长,竟为人工一点点开凿出的。河中开有九口井,河上建有十三座桥,桥与桥、井与井之间的相隔距离,几乎相同,大约百米左右。九井十三桥成为朱旺最为独到的地理人文标志,同时也衍生传颂出许多或真或假的故事和美谈。  
    桥是极其简单的,由几块大石条铺就,现在除了进村的“顺成”桥外,其余桥名都已失传。九口井有三口为私家独用,其余为村民公共饮水。井虽然建在河畔或河中,但井水四季清亮,冬暖夏凉。当地人说,成语 “井水不犯河水”十之八九就出自朱旺村。  
   村里老人说,水井的历史至少有200多年了,最初是为了村民饮水所需,用石块细细堆砌而成,因为井水都来自附近山上的泉水,位置又高于河面,所以尽管井在河中,却井水不受河水的侵犯,就自然而然了。  
而在当地关于河井的传说很多,流传最盛的一个说,曾经村里有个富翁叫皇成公,他在杭州开了当铺,过年回家,夫人叫他买酱油去,他说:“好吧,我到西湖打酱油去!”说完转身跳进河井,不一会儿,成皇公便笑嘻嘻地从井中爬上来,一手拎了一瓶酱油。这河井,竟直通西湖。  
    桥建十三,井设九口,是随意而为,还是有什么预示和考究?一直以来说法众多没有定论。这两个数字均取自于古代的最大数字和吉利数字是无疑的。但有一种说法颇为大胆。说按照当地方言,“九井”意思是说村里要出9个进士,这倒不为过,而“十三桥”谐音为“十三朝”,意思是说朱旺村要出13个朝代的皇帝,这就有些离谱了。不过从中也能看出当时朱旺人的自信。因为家谱中记录道,朱姓人“绵绵绍续,代有闻人,名公巨卿不可枚举”,为“邑之望族”,特别是清代时读书做官的更多,有“三石六斗芝麻官”的戏称。朱旺人历来崇文重教,富商们捐资办学蔚然成风,当地有句谚语,叫 “穷不丢猪,富不丢书”。当年的毛国山学堂、凫山书院、长房学堂等读书的地方都有相当的规模,朱氏宗祠还专门划出一千亩良田归学校收租做费用,所以上学的人,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上学,无需交缴学费。  
    有钱人捐资办学蔚然成风,当年的几所书院学堂都有着相当的规模,村中还曾专门划出一千亩良田归学堂统一收租,保证贫家子弟可以免费入学。无论是“学而优则仕”,还是先儒后商或是儒商结合,总之,由这里走出去的朱家子弟在仕途上春风得意,在商场上同样是游刃有余,一些大的商号将生意做到金陵、扬州、姑苏和闽浙等地。他们秉承着先辈乐善好施的德行,赚回钱后,一方面投资村庄的规划建设,一方面热心于公益事业,修桥补路、建庙塑佛,惠泽后人、千古留名。  
   沿朱溪河而上,经鸭深潭、龙潭,便到了闲云潭。闲云潭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休闲之地,钦点兄弟翰林朱则波、朱则淡等经常在此吟诗、饮酒、垂钓,河旁设“遏真所”,河中建“垂钓处”,朱则淡亲题“闲云潭影”四个大字,刻在竖起的石碑上,逢年过节,他们还在这里搭台唱戏,享受世外桃源生活。  
千百年的往事,虽已不再那么清晰,但依稀间那些遥远的图景,至今仍萦绕于这清亮的河水、古朴的砖瓦石块间,让这水墨般的朱旺古村厚重中更添了一份亲切和美好怀想。